诸城“巴掌田”连片让“大马力”显身手

让广大农户每家每户买农机,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诸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令人欣喜。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又兼收了规模效益之利,使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生活,未来种地的趋势将是以农民合作组织和机械化家庭农场为主,这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诸城市解决了“巴掌田”与“大马力”的矛盾,使流转的土地得到升值,实现了农民增收这一现代农业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田间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 ——编者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务工。面对耕地大规模流转、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局面,山东省诸城市通过大力扶持和引导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
“小农式耕作”谢幕退场
近日,在全国最大黄烟种植农场示范区诸城市辛兴烟叶农场,笔者亲眼目睹了旭日农机专业合作社10多台大型深松联合整地机在大田里作业的壮观场面。农场经理臧传玉感慨地说:“土地承包到户30多年了,这两年才开始深松,土地没流转以前,由于一家一户地块小又分散,大农机没法规模作业。而靠家家的‘小四轮’,无法完成深松,眼睁睁瞅着土壤板结,却无能为力,痛心啊!”
对于农机手来说,一台大型机械,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一年用的时间就那么几天,加入合作社进行成方连片作业,效率可提高20%,既保证了作业面积,又可提高作业收入。
农民更是喜出望外。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之后,不仅土地增值,能按期获取租金,而且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股金、租金、薪金”等多种非农收入。
“巴掌田”与“大马力”的矛盾,反映出的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林家村镇东店子村瑞和农机合作社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
2010年初,村民以机械、土地等形式入股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把小地块、“巴掌田”集中连片,统一管理、规模种植,破解了一系列农业生产难题。
土地流转要真正转出规模,转出效益,必须有大机械做保障,诸城市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机械化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到目前,该市已培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61家,走出了一条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让传统“小农式”耕作模式成为历史。目前,诸城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47万千瓦,总值达14.7亿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6%。
“航母式经营”登上舞台
3月中旬,正是马铃薯播种的黄金季节。种植大户李烜流转百尺河镇前桃园村的6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李烜正为雇工难找发愁时,周边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队就来到了他家田头,从联合整地到机械化播种“一条龙”服务,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耕种。“如果没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帮忙,俺两口子豁上命也种不了这么多地!”李烜发出了由衷感慨。
地块分散、面积小,不利于开展规模化生产,机械的作业效率大大降低,作业成本却居高不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既解决了农民无钱购机问题,又推动了土地规模化流转。截至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46.9万亩用于产业化经营,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0.9%,涉及农户17.5万多户,增加土地产出效益6.34亿元。
“巴掌田”集中连片,生产方式也悄然发生转变。由于土地大面积流转,使大马力机械连片作业成为了现实,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土地潜能,提高了土地产出。以玉米收割为例,收割机每小时作业量是8亩地,相当于10个人工一天的作业量,而费用仅是人工的1/3左右。用社员们的话说:“咱这点儿地,收割机一突突就完了。”
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条件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途径,而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农机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诸城市农机局局长王淑贵对此有着清醒地认识。
近年来,诸城市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对合作社进行分类指导,在补贴上优先,在资金上支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农机合作社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形成“航母式”经营体,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
该市百尺河镇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两年来,“领头雁”王志海带领合作社走“多种经营,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打造了统一耕种、统一种子肥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储存粮食的“五统一保姆式”作业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条小麦玉米生产耕作、种植、植保、收获等作业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和产后粮食加工、储存等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到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2人,大小各类机具253台套,固定资产总额1130多万元,“一条龙”托管服务农民土地3500多亩,实现经营服务纯收入320万元,社员户均从合作社领取收益6万多元。“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就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拓新业务。”王志海如是说道。